主要研究发现及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
本研究通过创新性地将水转印工艺与数字图像处理相结合,提出了水转印栅线相移云纹法,成功解决了超弹性材料大变形测量的关键技术难题。以下是主要发现及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:
一、核心发现
水转印栅制备技术的突破
成功将工业水转印技术应用于测量栅线制备,制备的栅线厚度仅35μm(图1),对试件附加影响极小,且适用于多种材料表面(包括曲面和生物软组织)。
与传统刻线、喷涂制栅方法相比,水转印栅具有操作简便、成本低、适用性广的优势。
单幅图像高精度相位提取算法
通过计算机算术运算(试件栅与参考栅图像相减)生成数字云纹条纹(式3),结合Carré算法(式16)从单幅图像中提取变形相位,避免了传统物理相移的复杂性与误差。
滤波技术(3×11像素均值滤波+3×7像素正余弦相位滤波)有效分离高频栅线噪声与低频变形信号,提升相位计算精度(图5)。
静态与动态大变形测量的实现
静态实验:聚氨酯圆环压缩变形测量结果与有限元仿真高度吻合(u场误差<5%,v场误差<5%),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(图6-7)。
动态实验:通过高速相机(32,000帧/秒)捕捉到冲击载荷下应力波传播的时空演化(图8),并计算出聚氨酯的动态弹性模量(83.65 MPa)显著高于静态模量(27.00 MPa),发现应变率硬化效应(图9)。
二、对研究问题的影响
解决了超弹性材料大变形测量的技术瓶颈
传统光学方法(如激光干涉、云纹干涉)仅适用于微米级小变形,而数字图像相关法(DIC)需复杂标定与散斑制作。本研究提供了一种低成本、高精度、全场测量的替代方案,尤其适用于应变超过1000με的大变形场景。
推动了动态力学行为研究的实验方法创新
通过水转印栅与高速成像结合,首次实现了超弹性材料在冲击载荷下的μs级动态变形捕捉,为动态本构模型研究提供了可靠数据支持。
拓展了光学测量技术的工程应用场景
方法无需精密位移装置或复杂环境控制,易于在工业现场推广,适用于汽车防撞材料、防护结构、生物软组织等领域的变形监测。
三、研究贡献
贡献维度 | 具体内容 |
---|---|
方法论创新 | 提出“水转印制栅+数字相移云纹+单幅图像相位提取”的技术路线,实现非接触、全场、高精度测量。 |
理论价值 | 揭示聚氨酯材料的应变率硬化特性,为超弹性材料动态本构模型提供实验依据。 |
技术突破 | 动态测量精度达μs级,应力波速计算误差<5%(与传统理论值一致)。 |
应用推广 | 方法适用于多种材料(橡胶、生物软组织等)和场景(静载、冲击、振动)。 |
四、结论与影响总结
本研究通过跨学科技术融合,不仅解决了超弹性材料大变形测量的长期难题,更提供了从制备工艺(水转印栅)、算法核心(Carré相位提取)到动态应用(高速成像)的完整解决方案。其贡献主要体现在:
方法学层面:实现了光学测量从“小变形”到“大变形”、“静态”到“动态”的范式拓展;
理论层面:为超弹性材料动态力学行为研究提供了新数据与新见解;
应用层面:为工程结构可靠性评估与材料设计提供了低成本、高效率的测量工具。
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与人工智能、多模态光学测量技术的结合,推动该方法在智能制造、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更广泛应用。